首页 > 党群文化 > 创新论坛
坚持,绽放光彩——《扬帆科技海洋》读后感
作者:新能源所 忻敏君,日期:2010-08-22

  看罢《扬帆科技海洋》这本书,感触良多。在这本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或是歌功颂德,只是简简单单地讲述了25位科技工作者的人生经历,他们大都很年轻,三、四十岁,却已奉献了大半的人生在单调枯燥的科研中。我试着去体会他们的付出,却发现无法感受那种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工作状态,而这在他们的工作中是常态,这就是差距吧!正是以这25为科学家为代表的我国科技工作者们,构成了中国科技界的钢筋铁骨。

  在这些科学家中,有那么一位女士尤其触动我,她就是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所的刘杰研究员。单看名字,很少有人会认为这是一位女性;再看书中那张穿着白大褂的照片,我很难相信这么一位清秀、斯文,眼中透着儒雅淡定的女子是现年已四十五岁的刘杰研究员。

  刘杰,198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进入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1999-2001年在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开展合作研究,从事重离子与固体材料相互作用的微观机理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2004年先后在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和日本东京大学从事离子束辅助制备低维纳米材料及其性质研究。2005-2006年在德国马普海德堡核物理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从事极端条件下材料的辐照改性研究工作。在二十五的科研工作中,刘杰负责和参加过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2003年她入选了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2008年获得首届“中国科学院王宽诚西部学者如初贡献奖”。现在,刘杰是中科院近物所的一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并出任材料辐照研究室主任。

  一长串的经历、荣誉和头衔,体现了刘杰在工作上的成功。但从文章中透露出来的刘杰的人生轨迹,却是一条简单而明朗的线。刘杰少时离家,20岁时就大学毕业,她去兰州工作的最主要的理由是能离父母近一点。和很多想要在大城市、发达地区工作,希望拼搏出自己一片天的精英们不同,“父母在,不远游”这种典型的儒家思想似乎更能说明刘杰的选择。

  虽然当初选择回来工作的理由很简单,但在工作上,刘杰绝不落人后,“不把自己当女生看”,她说,在一个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的物理学界,刘杰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精力,这句话真正反映了她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在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工作时,为了能够拍出精确的重离子轰击石墨后留下的2-3纳米的径迹,刘杰天天在晚上做实验,一天,一周,一月,周而复始,她就在这样重复着同样枯燥而乏味的操作,整整熬了大半年,2000年的冬夜,那张出乎寻常的STM(扫描隧道显微镜)图片出来时,连她的导师纽曼教授都惊呆了。

  工作中的刘杰,力求完美,这一点,她的学生深有感触:“那时老师在国外,我打开邮箱,收到她改过的论文时吓了一跳!我发给她的时候是黑黑的,她返回给我的时候慢慢地全是红色——都是她的批注。而那仅仅是一片小文章。”追求完美——是刘杰实验室的研究风气,只要能把工作做好,该花的钱就去花,该试的就去试。

  工作中,刘杰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生活中,刘杰也努力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她说:“我知道孩子和工作都很重要。”虽然很忙,不能很好的照顾女儿,但刘杰每次出国回来,哪怕行李再重,也要大包小包地拖着去西安看女儿;对于家人,她更多的是感激,感激他们在自己身后默默地支持。

  从刘杰的事迹中,能读出很多东西,但贯穿全文的却是“坚持”二字。或者说整本《扬帆科技海洋》都体现了这样一个精神。这些科学家的成功在于坚持,在信念的引导下坚持不懈地做着单调重复的实验,直到灵光乍现的那一刻。

  其实,这两字同样适用于其他事,现在的社会或许有些浮躁,盲目追求速度,人们似乎缺少了那份静下心来做事的平常心。在这个时候看看这本书,无异于一碗心灵鸡汤,多少能给我们带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