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群文化 > 8小时以外 > 文化生活
工研院——承载梦想的地方
作者:新能源所 黄俊俊,日期:2011-05-26

  每每念及“人生百年有几?”,不由心生“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于是乎"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白了少年头后,只能空悲切”。可当我面对“岁月如流,秋又去,壮心未歇”,大有“把酒痛谈身后事,举杯试问当头月”的情怀。不免为过往的虚度而忏悔。我们遨游于天地之间,吸日月之精华,不求流传千古,亦不求闻达于诸侯,却不可苟全性命于盛世!

  彷徨于享乐与有所追求,我终于找到人生的坐标,慢慢褪去华丽飘渺的外衣,在人生的征程中风雨兼程。去年我坚定的站在工研院林立的大楼前,再次真切的体会了人生的含义。感慨之余,我做好一切准备,在这人才济济的地方扬起人生的风帆,我确信我的梦想将在这里启航。

  犹记得去年刚来工研院时,一个朋友尽地主之谊,笑谈间流露出“宁波这个用商业堆砌起来的城市,寻一方净土静心读书不易”。的确,30年的改革开放让它充满喧嚣,对财富的渴望让我们已迷失了学习的方向,一路走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追逐物欲的浪潮。这个忧虑也确实困扰我一段时间,可是时间给了我最好的答案。

  工研院地处长三角,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我们亲临了国家、区域成长的活力,经济转型升级期的诸多成果令人惊喜。在这里,我享受到了“产学研”天然地理优势,它在我们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我们学以致用能力,在应用的基础上又指导我们研究学习的工作;在这里,我感受到每个人身上散发出来的昂扬向上的精神,他们在钻研,他们在创新,他们把生命的每一分钟都花费在追逐他们梦想的路途上;在这里,我更没有误解物质生活的诱惑,工研院用它强有力的组织文化构筑起了牢固的围墙,抵御了烦躁,让墙内的人牢牢的把握住人生的方向,做好每一次的选择,让对真理和知识的渴望深入每一个工研院人的心。

  走在工研院内,灰黑的建筑映衬着黑色的泊油路,虽没有青瓦白墙的弥香,却依然会让你觉得置身于清涧深谷,仿佛尘世间只有自己和工研院,寻求到久违的那份怡然自得,享受宁静的同时会发现这就是我寻找已久的地方,这就是可以让我孜孜不倦的追求最初梦想的圣地。

  在所内我的脚步永远是那么轻盈,因为工研院让我明白冷静思考才能通观全局,这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是多么可贵难得的品质;每次组会后我会发现自己越发懂得处世之道,因为组会上激烈的讨论让我深深体会到人不能浮于事,无论做学问还是做人都要脚踏实地和严谨,还要有团队意识,只有同时具备这些素质,在以后的职业道路上才能决胜于千里之外;每次看到工研院取得的成果,让我明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理。工研院的蓬勃朝气,让我感受到青春于不经意间的流逝,只有十年如一日的奋斗,才不会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感叹,才能拥有“天生我才必有我用”的霸气;看见走出工研院的人,积极的投身社会建设当中,都有一个多彩的人生,我终于意识到工研院改变了我们,让我们像出水芙蓉一样完美,让我们在人生奋斗的道路上迈出一大步。我何其感谢她!

  伴着夕阳余晖,走出大楼,表面的乏味却怎么也掩不住内心的充实。在混泥土建筑缝隙中,工研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堆积的书窗和东篱,残荷里的蛙声淡化了机器和汽车的轰鸣声,四栋大厦里电脑键盘的噼啪掩住了霓红灯下的靡靡之音,在这里我们可以清心明志,且志存高远,自可修身养性而后终成气候。

  工研院和工研院人都还很年轻,但我们一起探索科学的真谛,我们在探索中成长,一步步的迈向成功,在工研院给我们提供的广阔平台里,我们用自己的青春燃起工研院的希望,工研院和工研院人一起成长,一起奔向成功。

  看着工研院取得的业绩,我们欣喜,这也许有我们的一滴汗水;感受工研院提供的优雅生活条件和全面的科研环境,我们感谢,这减少了我们多少后顾之忧;享受着工研院自己特有的文化,我们骄傲,这就是培养我们的精神源泉。

  面对这样一所明媚春颜的工研院,我们唯有居安思危,不失凌云之志,把“壮心未歇”溶入每一天生活工作中,谨记“应用研究-技术集成-成果转化并促进规模产业化”的志向,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题,这让我们更加坚定前行的脚步,让我们夜以继昼,翻越崇山峻岭,舞动着我们青春的激情和豪情,谱写着我们志于学和立成长的篇章,做一个合格的工研院人。

  近一年的工研院的生活,我站定身子,蓦然回首,曾经的舟车劳顿原来是用以抵化一个灿烂的笑容,工研院——我梦想启航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