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群文化 > 8小时以外 > 文化生活
再听巴赫《沉默的羔羊》
作者:表面事业部 李蕾,日期:2015-09-22

  或许我们都一样,一直在等待某个决定性瞬间,那个阳光洒满内心的触电般瞬间,它会告诉我们自己的天赋所在,使命所在,真正的人生意义所在。可是头仰45°角地等待了好久,期盼了好久,不知道是自己迟钝还是这个秋天的阳光太傲娇,反正这个瞬间就是迟迟不来。于是便认定自己是个不被赋予使命的人,是被造物主放弃的人。他不尊重我们,他默许我们的碌碌无为,默许我们的庸俗混沌。 

  无为的大多数最终沦为沉默的大多数,被这世界真正遗忘,如背景般活在别人的风生水起里,把自己活成没有未来的存在。巴赫的名字在我看来就是挫败感的同义词,这挫败感同样也蹉跎了我对音乐的绝大多数热爱。再听巴赫,是《沉默的羔羊》里的哥德堡变奏曲。 

  一座戒备森严的监狱里,一间牢房的磁带播放机里飘出了这首变奏曲的某个段落,它是那样安静、庄重,甚至带着数学般的严谨和精确,就像变态杀人狂头脑里一步步的精密计划一样,盘算着如何越狱——如何骗过给他送饭的看守……这画面与我之前对巴赫的恐惧一模一样,唱诗班指挥出身的他,潜意识一定想要扮演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身为音乐家,他的理性,他的算计,他为听众设定的规矩,他在禁锢中的恣意游走,都让我想象中的那个他居高临下,仿佛他已洞悉宇宙万物的真理,以及人类亘古不变的愚蠢。 

  这种感知是巴赫让我挫败的主要来源,瞧,人类多愚蠢,竟然会在他洞悉命运真理的音乐里犯困……